看历史看世界 珠樱塔,取自洛阳八小景“瀍壑珠樱”。摄影/郭佳盛 换个角度看洛阳 ▼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相传老子曾来此清修,唐太宗在位期间便将之易名老君山,成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圣地。摄影/王煜文 ▲老城东大街的居民日常生活。摄影/郭佳盛(小盛) ▲汉唐陶俑。摄影/郭佳盛(小盛) ▲雪落白马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中国第一古刹,也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现存的建筑多为元、明、清三朝的遗存。摄影/王煜文 ▲丽景门,最高点的南北两侧,有象征着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龙柱。摄影/曾宪平 洛阳城:口含金汤匙的“千年老二” 『 一屁股坐在“天下之中”』 ▲开元湖音乐喷泉。摄影/王煜文 中国有句俗语,“屁股决定脑子”。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在摸索自己的位置感,当然,由海量中国人云集而成的中国城市也不例外。 ▲伏牛山,状如伏牛,因此得名。伏牛山是秦岭东段余脉,山势险峻,规模巨大,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摄影/郭佳盛(小盛) 洛阳的“腚”坐落在一个广受帝王青睐的位置,在冷兵器时代,有险可守是统治者建都选址的重要条件,洛阳四周有关山险隘,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有“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所以东汉傅毅在《洛都赋》中盛赞洛阳:“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加之山环水绕之中,还有一块河渠密布、肥沃富饶的伊洛盆地,粮食产量可观,为这里密集的人口提供了保障。 ▲涧西区,洛河两岸。摄影/王煜文 ▲洛阳北部市郊,田地错落分布。摄影/陈达航 另外,洛阳位居中原,从西周以来,就以四方畅达闻名于世,人称“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上述各种优势让它成为理想的帝都。 ▲西苑桥。摄影/张孟尧 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地位,也为它“千年老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 商周,挟定鼎中原之势 』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夏代乳钉纹铜爵。摄影/王煜文 远在3800余年前,洛阳地区就出现了城市,当商汤诛灭了夏桀,统治中原以后,便在现今洛阳城址建起两座城市:一座叫郏,一座叫鄢。这两座城对峙在洛水之滨,可以说是古洛阳城的先身。 商朝建国600余年,自汤以后曾迁都五次,都不出黄河流域中部的范围,无论迁往何地,却五过郏、鄢而不入。 ▲2005年10月20日,偃师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公布于世。供图/视觉中国 ▲偃师二里头5号基址全景鸟瞰图。供图/视觉中国 郏、鄢距夏朝都城(在今洛阳所辖偃师市)仅数十公里。入驻前朝首都,享受被征服者的遗产,一直是成王败寇的传统,而游牧民族出身的商王室却对这一地带视而不见,仍在洛阳的东边来回迁徙。这时的洛阳,还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注脚。 西周时,周武王把都城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因洛阳一带山川形势的冲要,当武王之子成王上台后,国家的实际摄政者周公(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在公元前1039年依着郏、鄢二邑的原址,修筑两个城池:西面一个称为王城,东面一个称为成周,二城合称洛邑。洛阳城有史以来头一次具备了古代大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那时,中原的政治重心便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周天子的都城镐京,一个便是新建的洛邑。 ▲围绕洛阳市内的诸多保护遗址以及护城河水系重新修建的洛邑古城。摄影/王琰琰 据《逸周书》记载,洛邑被当时世人称为“中国”,意指“天下之中”。随着华夏大地人丁兴旺,洛邑因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全国交通的枢纽。王权的象征——九鼎,也被周天子从商都朝歌迁来,安放在洛邑,表明这里是西周实际的行政中心。 但镐京毕竟顶着“宗周”之名,是周王朝宗庙的所在地,天子与其宗族常年在镐京居住,作为“新都”的洛邑虽然重要,但地位上也只能屈居第二了。初出茅庐,洛阳便“一城之下,万城之上”,它虽备受尊崇,但终究没当上“带头大哥”。 ▲西周兽面纹铜方鼎。摄影/王煜文 烽火戏诸侯,一场“国家级”的恶作剧,摧毁了西周和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城,史称东周,这让洛阳突然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洛邑成为周王朝的唯一首都。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天下第一,终于等到你!但悲剧的是,洛邑刚成为火车头,驾驶员周天子才察觉到,这部车竟如此陈旧失灵,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天下分崩,朝廷无法控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就算天子撕破了喉咙,诸候们对他的号令也都充耳不闻。这里的洛邑静悄悄,而洛邑之外却战火纷飞,天子只得在王座上黯自颓唐,装聋作哑。 ▲洛邑古城。摄影/阿帕奇 平王迁都两百年后,周王室发生内斗,洛邑王城遭到破坏,在诸侯们的“集资”帮衬下,周敬王姬匄移驾重新修缮的洛邑成周城。这个时候,因为王城和成周,都位于黄河以南、洛水以北,所以当时便把王城改称河南,表示在黄河南岸的意思;把成周改名洛阳,表示在洛水之北的意思。洛阳与河南之名都沿用至今。 『 从秦汉到唐宋:洛阳还是长安?』 ▲龙门石窟奉先寺。摄影/曾宪平 秦时,洛阳一度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食邑。刘邦也曾在西汉初年定都过洛阳。后来,刘秀推翻篡汉的新莽,选择建都洛阳,史称东汉,这可谓是洛阳城市建设史上的巅峰。此后,历经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洛阳也屡次成为第一国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位列三甲的大都市。不过,上述政权大都属于未能一统天下的割据势力,而西晋、隋、武周也国祚不长,因而这“第一”之名的分量却不甚足。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曹魏白玉杯。摄影/王煜文 若把中国历史看作一部音乐剧,那么东周至唐这一段的洛阳史,就像乐章里频繁奏响的短暂插曲,调性虽激昂高亢,短促有力,却缺乏长性。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其中包罗了明堂、九州池等遗址。摄影/王煜文 在北宋以前,洛阳还是长安?一直是大多开国之君建都时反复思量的问题。而长安的地理位置,在军事防御上更胜洛阳一筹,帝王们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理念,择长安而居者更多,即便定都洛阳,也总是将其作为第二选择。洛阳多数时候都是“陪都”,是那个最佳备选、最强替补。 ▲老城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摄影/郭佳盛(小盛) 南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崛起,包括洛阳在内的中原城市都开始迅速衰败,泯然众城矣。虽然洛阳在此期间也数度成为河南地区的行政首府,甚至在1932年,短暂地成为国民政府驻地,但与往昔相比,洛阳已从历史的主角变成了配角。 ▲1936年为祝贺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建造的蒋宋别墅。摄影/王琰琰 『 工业化时代:洛阳居民八方来 』 新中国建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成为地位重要的工业城市,这也为洛阳带来了海量的外地移民,在众多老工业区的所在地洛阳涧西区,从其路名上就可见居民构成的复杂性,有天津路、太原路、陕北路、青岛路、武汉路等等。 ▲一拖的苏式建筑,位于涧西区苏式建筑群,是新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宝贵工业遗产。摄影/王琰琰 移民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早已匮乏多年的活力和激情。在洛阳涧西区,普通话比全省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普及得都早。对于外来者的包容,也让洛阳能够在经济上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后,洛阳还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不过,对于今天的洛阳人,“全国第一”的时代好似南柯一梦,自东汉至今,洛阳已不当大哥两千多年了。 ▲八里唐艺术文化公园,被称为洛阳的“798”,老洛阳与新潮流在这里交织碰撞。摄影/王琰琰 洛阳人:没烦恼和不高兴 『 守着几千年宝藏,自满也自负 』 ▲古墓博物馆。摄影/王琰琰 洛阳在历史中的尴尬是隐性的,数千年的建城史与建都史为洛阳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这些宝藏或深藏地底,或登堂入室,在洛阳人的日常生活中时隐时现,身负如此众多的文化财富,洛阳人非常自得和知足。 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底下,埋藏着难以计数的古代瑰宝。“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居易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在邙山土岭上,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森然壮观。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同一个位置绝佳的风水宝穴,可能会上下叠压着多座墓室,冢叠冢,坟套坟。 ▲2010年5月17日,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又有重大收获,一座大型曹魏贵族墓葬被发现。图为考古发掘现场。供图/图虫创意 ▲探铲,是一种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长2米。因最初由洛阳人发又得名洛阳铲。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供图/视觉中国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盗墓贼的天堂,地下无数奇珍异宝,不知招惹来多少“土夫子”。民国时,这里还诞生了“盗墓神器”洛阳铲。除邙山外,如今的洛阳城区内也密集地埋藏着大量古墓,十几年前,因修建市中心广场,在施工范围内意外钻探出710座东周墓葬。随手一个坑,就是一座博物馆,这话毫不夸张。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的其中一辆马车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对称摆放着的6匹马的骨骸。这“驾六马”的“天子之乘”以直观清晰的形式,首次向世人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上图摄影/王琰琰;下图摄影/王煜文 陈列周王随葬车马坑的天子驾六博物馆、保存25座古墓室的洛阳市古墓博物馆,都是在古代墓葬的基础上就地营建的。不过,洛阳人早就对此司空见惯了,盖房子、修马路,一铲子刨出个把古物,也算是洛阳人的日常了。 ▲关林。上图摄影/王琰琰 下图摄影/曾宪平 ▲老城鼓楼。上图摄影/阿帕奇 下图摄影/王煜文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