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积分
- 242
- 获赠鲜花
- 14 朵
- 个人财富
- 1206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2-3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我常常说,人与人不一样,个体差异大于文化差异、种族差异、地域差异……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仍然口口声声说西人怎样,中国人怎样;或者白人怎样,印巴人怎样;或者北京人怎样,上海人怎样……
# N5 M s+ q4 }* r9 ^$ U
4 N8 |9 U& C7 k, }' a3 z
/ j! ?# a( ^1 U3 V' A
" m/ u& X/ t* k$ p1 |7 s' } {! I# q. G5 U
其实,我绝不否定文化差异,相反,文化差异如同肤色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得不小心行事,避免误会。然而,理解文化差异只不过是跨过门槛,里面的风景能不能欣赏还需要一颗更敏锐的心,千万别被一色的白皮肤、一口的英语迷惑了,以为西人都一样。 - G$ ~' {) N: v9 _, S
% K! ~/ j# n8 {0 l* S( Y* P h/ i1 }: p3 A0 i. F
+ e. _, `9 }& t: G
: D! Y- z5 r, [& p( {道理很简单啊,中国人都一样吗?我们常说北京人如何,上海人如何,诚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如同上海话叽叽喳喳很絮叨,北京人如同敞亮的十里长安很大气。然而,10个上海人也罢、10个北京人也罢,犹如10个手指头,个个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比文化、地域的差异对交流、沟通的影响更大。 ' B" P! x! s' _$ t
9 [* c6 Z6 k, ]: J d
+ z: W! C' [$ y' Z- G9 m S1 M0 F2 O- S& u
) v: d" W; O% n6 U% V/ i; V
三年前我送女儿回来上小学学前班,那时候她一句英文也听不懂。尽管如此,她性格活泼,跟谁都能玩,所以我不太担心她的适应性。 5 `+ f( J) ]' D4 C1 c1 o
0 Y5 Y9 {) G9 N0 N! @3 D4 p
5 D/ F- |/ g1 i% W" m$ y8 g然而,第一天去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她才勉强跟老师的助理进了教室。看得出来,因为语言障碍,她心里很恐惧。 " |9 q4 h$ W; e9 w3 ]
+ l$ x0 R$ f p6 ]
( u; u8 W6 O" l" c7 b# o; t: l下午我去接她,没想到那位文质彬彬的男老师特意走过来,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你要让她知道,服从老师的指令是必须的,不是可选择的。比如我让大家过来坐成一圈听故事的时候,她必须过来,不管愿意不原意。”% Z# z8 u& T I; i9 ?
% F, y# Y; n$ K: q2 R V
/ w$ O+ }1 }. [/ X! d0 {我一下说不出话来。其实女儿以前在幼儿园都很乖,对老师从来都是绝对服从,今天如此反常,肯定还是对新环境的恐惧造成的,毕竟这是第一天啊,而且语言不通。然而没等我解释,老师已转身离开。 7 @$ Z: o6 }; L
6 |1 C" @: U: H
0 A: A, T6 s- c我想完蛋了,女儿不幸遇到了一个过于看重规矩的老师,这种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完美主义者。人们都说加拿大的老师如何好说话,体贴学生,现在这位是例外吗? 5 V% b3 Z Y5 ]! t" A7 _0 B6 a
4 k* g" W+ ]% ~$ z6 @& X
( y7 `. Z2 p0 i5 B) I
“老师对你说什么?”路上女儿问我。我想了一下,决定编一个弥天大谎:“他说你很聪明,很快就会适应的。”
# ~' U" O3 H) ~4 N7 D+ ^+ ~0 O% |3 i
9 S% [+ c+ \# b! K! F/ y! f4 S# g: B
“他怎么看出来的呢?”女儿有些疑惑。
. w2 _# W" |0 e8 S6 R
' K" w* W1 a/ @& f
# s: k/ b; O5 _8 J) {% |“他说一看就看出来了。”女儿的情绪明显好了。 3 V; c$ p- p, h6 b8 t+ E9 k
2 I3 G' }+ f5 R, y/ _
" c) _9 [) V! a9 o
我却一直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好几天,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妈妈,我已经适应了。我相信女儿最终恢复了她的乖巧,当然老师也就认为她学会守规矩了。
$ T) S$ H! P5 W. N& v" F% L6 h
2 C/ F M( V ]) L7 g5 B# ~
% u/ P4 g6 o u这位老师的言行是文化使然还是性格使然?显然是后者。
, x! }' \$ [0 M1 [ [7 ?+ U
" E% |; w* H U6 C5 P& }5 g8 Y* o
* A- L3 [) X3 Z2 w; l+ E
/ [4 R8 f6 O- t, m2 }2 A0 @5 d3 ^# k5 } N
有一次我与两位当地女人一起喝咖啡,聊着聊着,就发现她俩性格的差异如何水火一样鲜明:一位热情似火,面部表情十分夸张,身体语言非常丰富,笑声不断,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另一位呢,非常矜持冷静,不说也不笑,偶尔客气地说一句:我能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后来我发现她所说的话几乎都是在问问题,带着怀疑的腔调。 3 P# f6 ?3 O! F% @- X1 y" ^
+ U, e& u+ Q& ]* B7 B9 j2 x& R2 u0 i9 z- Q
显然,与这两个泾渭分明的人打交道,必须用不一样的方法。而她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有趣,A不相信B的天真夸张,而B也对A的消极怀疑十分头痛。
! @* A" r) z1 Q* _0 _
$ L3 J/ [. f/ Z& M( [) ^/ y+ f2 P+ q/ N: J, K
% `! e8 T: U5 u B
& ?. }8 k2 A% d8 n6 L
我曾为一家知名企业的两个部门做关于性格的培训,第一天是财务部,第二天是市场部。你猜得到这两个部门的“品种”多么不一样吧?严肃认真的财务部人员觉得那些个性张扬、自我中心的市场部同仁不可理喻,而市场部员工也觉得与财务部交流好比“鸡同鸭讲”,完全不是一种语言。应该说这个企业招聘做得不错,的确把合适的人放在了合适的岗位上。只不过彼此的沟通还需要了解、理解加自我调整。 5 ]/ d8 R% b& k1 L
2 ^8 S9 C! G) V
. s, k: p/ a" b7 t6 m! z8 ~
" G4 A9 n( q+ B4 l
- N" j! m' s; @% F! {
所以,真正决定沟通效果的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个体差异,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性格大大影响了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做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