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市摄影队每年都有一次一周以上的的远程外拍,今年的美西小分队由曾宏、吴迎、何晓宇和我组成,目的地是美国西部的约塞米蒂和死亡谷国家公园。
; i" O7 z2 S0 h* a% R
1 q9 `+ d5 o# E% c9 G4 B( l# l7 \( t; w在摄友心中,约塞米蒂是和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亚当斯大量以约塞米蒂为题材的不朽之作使得约塞米蒂成了风光摄影爱好者心中的一个圣地。而死亡谷则以光影变换的沙丘、神秘莫测的赛车场、奇妙的六角形晶体结成的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年复一年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这是一次朝圣与圆梦之旅。 7 V. b! U; F$ P# p* t, L4 x+ C; p
; n: i ~+ F5 x, Z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三藩市东南,约3-4小时车程的约塞米蒂。约塞米蒂最著名的景观可以说是Tunnel View,亚当斯的很多作品均已此为题材。第一天早上,当我们驶出长长的、昏暗的隧道,Tunnel View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刹那,我感到了内心深处的震撼。一切就像无数次从照片中看过的: 左面,高达千米的巨型花岗岩EI Capitan自谷底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右面,Cathedral Rocks由低及高依次排开,与左侧的EI Capitan一起护卫着美丽的山谷。可感受却与看照片大不想同: EI Capitan和Cathedral Rocks虽然远在千米之外,但象突兀兀地站在眼前,气势雄浑,大气逼人,远处的半圆山,笼罩在一束淡淡的蓝光下,山上的积雪、树木、甚者石头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秀丽中带着一丝神秘。山谷内云雾缭绕,树木若隐若现,Bridalveil 瀑布从Cathedral Rocks飞泻而下,与脚下的云雾相互缠绕、呼应,为充满阳刚的前景带来一份妩媚。
" k9 a) [8 [0 m' X2 R8 V
- b/ V+ [# _' f& V7 z. L. G4 H
, b1 p# U; B( j4 M8 W虽然知道一张小小的图片很难完全表达山的气势,水的阴柔,雾的情谊,还是忍不住要跃跃欲试。此时观景台上已是长枪短炮林立,见缝插针地架好脚架,全景、局部,山、水、云、树、雾。。。贪婪地把Tunnel View从各种角度一一收入取景器中。 1 X, g7 u* P0 s
$ V! ^) v' i: s) y- M
! m+ e% f9 `+ d& ^4 S) a' }6 V
从我们的住处到约塞米蒂山谷,Tunnel View是必经之路。从此,每天早晚经过Tunnel View,都要停来,看一看。
& G* P$ O; U* x/ \
& C( C, Q0 f/ [8 l6 _) E今天的天气偏寒,四月底的约塞米蒂山谷还是一片肃杀景象,没有想象中的秀美,却多了几分雄浑大气。北美落差最大的约赛米蒂瀑布水量充盈,气势逼人; 躲在Mist Trail尽头的Vernal Fall涛声隆隆、彩虹环绕; 名列世界最佳徒步路线的John Muir Trail仍然羞涩地躲在大片大片的积雪背后,给游人以意外的挑战; 树龄逾千,却依然生机盎然的巨杉,更是给人以无边的遐想。。。
- T- y x: \! A7 {% U
+ ^! Q! O" u8 ]$ H
4天的时间一晃即逝,转眼已到前往死亡谷的日子。 - j3 A- W& i3 q3 v/ _
2 u3 Q, s$ U& x& f- [0 U+ E, m- l) U: u# v死亡谷的名称源于1849年加州淘金热初期,一群来自中部的淘金者为抄近路进入这片地区,不想等待他们的却是一望无际的盐,泥,沙,石,和自峡谷拔地而起,高两哩有余,挡住他们西行之路的绵延的山脉。恶劣的气候和险峻的地势,使这群探金者被困在这里达几个星期。虽然多数人最终逃出峡谷,但死亡谷的名声却不胫而走。
: x* t$ n% b9 z4 t2 @: M+ p) J2 S) ?+ f) E/ t' l$ k
虽然现在有多条公路可直达死亡谷,以前威胁淘金者生命的盐,泥,沙,石,成了吸引游客的稀有景观,但拜访死亡谷仍然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我们到达死亡谷的时候不过四月下旬,约塞米蒂山谷的很多树木还没有发芽,但死亡谷的气温已高达100华氏度。 2 k: [$ m1 G& _3 Y. |" h0 ]
2 @5 m' k8 q' @! e( o+ T/ W
第二天清晨,拍摄盐碱地六角形的盐体结晶,虽然身处低于海平面280多尺的盆地,并无燥热的感觉。傍晚到金色峡谷时,阳光却强得耀眼,加上浅色谷壁的反射,太阳虽已西斜,但依然有皮肤被阳光啄食的感觉。 : g2 c& D+ y% G% P$ Y
, z c1 |$ z7 m8 D0 K6 B( ` ?! T
P+ t% \' x" [
, G# E, W% F# c0 R! i
第三天的目的地是传说中对车况要求苛刻、颠簸异常,非4驱不可入内的Racetrack。为了到Racetrack的28英里off road,我们此行特意租的premium SUV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大家有些兴奋,凌晨4点就赶到了off road的起始点。初看之下,颇有些失望,所谓的off road,其实上是一条3米多宽的土石路,比起小时候北京郊区的许多乡间小路来,维护状况要好得多。车虽颠,也远没有传说的恐怖、刺激。大家失望之余,也都松了一口气。 ' Q. g% P7 W- b# l
7 v! Y& o, \3 XRacetrack实际上是个干涸的湖底,金黄色的泥土龟裂形成整齐图案,使其声名远扬的是湖底会自己移动,并在身后拖着长长轨迹的石头。这一现象的成因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于是得这些石头更显神秘。
7 ^. y% h' n. q) U
8 F2 b1 Z6 r2 W我们到达的时候天刚蒙蒙亮。车门一开,一股寒风袭来--这里的温度比我们的住处至少低10度以上!原以为湖底会好些,不想湖底的风更大,不时有人帽子被吹跑。曾宏和何晓宇一身短衣短裤,却拍得认真专注,一路拍去,且行且远。好称无影的吴迎,更是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我一人在寒风中瑟缩着,寻找着石头的轨迹。太阳悄悄从远山背后探出头来,Racetrack顿时有了生气。抬头看时,发现前面一溜脚架,却不见人影。正要张望,见无影正远远地从车的方向跑来。跑到车中取暖等日出去,这可真是个好主意!此时风越发的大起来,夹带着大量的尘、沙,吹进人的眼睛、嘴巴。勉强拍了几张,再也抵挡不住寒冷和风的攻击,撤回车里。倒是吴迎缓过劲儿来,越战越勇。拍得不少有光有影的大片。
" F. M+ w( u7 p, n* C+ `. P5 x9 }
- k1 G7 C6 m$ B% y- o. U
& }) o: V, J8 }+ R' J2 ?我实在是冻怕了,回程途中,无影和何晓宇又兴致勃勃地去拍Joshua Tree,拍野花,拍火山口,我却再也不想离开温暖的车厢。。。看来拍片不能光苦战,还得学会巧战才行。 f9 C( ^8 \# Q
; M2 T) s! k1 P
与Racetrack的难以接近刚刚相反,沙丘离我们的住处只有2.2英里,而且就在主路上。我们到达死亡谷的时候正是傍晚,曾去转过一圈: 沙丘在夕阳的照射下,颜色变得金灿灿的,拉长了的影子不仅给沙丘以深浅不同的颜色,更加强了立体感,衬托出沙丘曲线的变化。因为传说早晨的光线最好,特意留了一个清晨去拍。第一次到沙丘,追逐金色、追逐大的景观,一路向前,总觉得更好的风景在更高处。第二次大景已经拍过,转而专注小景。沙丘虽然有几公里长,但人多停留在停车场附近,虽然用光、构图上可以斟酌,但山包就那几座,大景拍来拍去,变化难有大的变化。小景就不同了,即使站在同一个位置不动,也可拍出构图完全不同的片子,一个小小的沙包,一、二十分钟都难以拍完。早晨的光线变化很快,没拍几个沙包,光线就已经很硬,沙丘也燥热起来。人不得不撤,但心却不肯走,于是大家约定: 傍晚再来! ) L* W8 M [( d; {% D
" H9 U) q2 w' J( O& {: A" c
第三次进入沙丘,看到的又与前两次不同。第一次看的是全景、第二次是局部,第三次则是光影的变幻。以前常听曾宏感叹: 初学摄影拍的是景,但要想真正拍好,须得学会拍影,总是似懂非懂,这次三入沙丘总算是有了一点亲身感受,可算是此次历时10天的美西行最大的收获吧。 ; ?8 m: c$ S/ ]4 w7 F+ a) `% w
: s$ k9 ~1 i* S& j
* Q& Y/ w( X0 r$ v) h
% T4 [5 L6 B' ^% L: \. y此行虽然没能爬上Glacier Point,没能经Togo Pass到梦露湖,没能拍到雪山映衬下漫山遍野的加州罂粟,冻到发抖却依然没有拍好Racetrack,两入盐碱地,最终也没有找到美丽的六角型的盐体结晶,但是有了沙丘、有了Tunnel View,我们的约塞米蒂和死亡谷的梦也算是圆了。
/ t* u: N9 X! r- G5 z5 u5 B
# l$ k. d! n# z3 r; n5 |; G4 w1 ~密市摄影队的四位摄友曾宏、吴迎、郭净、何晓宇将于6月26日晚上7点半到9点在 ! f) I% v" ^5 v* z! i
49B Lesmill Rd, North York, ON M3B 2T8 7 @; c3 F0 j& L
举办约塞米蒂、死亡谷摄影作品欣赏与交流会,希望广大摄影爱好者参加,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 }$ R$ @1 u' ]' T1 g2 a2 B
: [# Z t+ a5 h5 D0 e: p7 U
此次外拍得到了酿酒师房产房贷经纪姚向民先生的赞助,特此鸣谢!
7 H8 Y5 D: d: L0 _7 @(本文图片均由密市摄影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