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在拒绝数家媒体的采访邀请后,俞敏洪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
4 K% z% p8 `5 ]( j% {1 m他说,“是为了留学生们。”因为我们不问《中国合伙人》,只问留学。于他而言,中国留学这30年,是一段放不下的感情回忆。
4 b' ~' v: B& F" i9 w# V1 u. Q
5 C/ @) H( {' T% a4 p/ P1 n6 e30年前,他目送着一批批同学朋友,相继出国留学。
9 x& ^1 `! ?; h: C1 _2 [8 U, y, _; K" J7 D
3 U* p% E! e- C; D7 l8 J# F- v
20年前,他为筹措留学学费,开办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10年前,他的新东方开遍全国,开始谋划在纽交所上市。 5 T) K8 O6 w3 j* U1 _4 f& W2 ]
$ ]9 N k+ _1 F- x" g( I
今天,他已将数以十万计、励志留学的中国青年精英们,送出国门。
. L' W1 M: L p# E" \& x( C+ r- d1 i5 N' \
( f2 |8 n5 s k+ {: R而他,俞敏洪,一个从未留过学的英语教师,因为帮他们圆了留学梦,脱贫致富发了财、在全国各地开分校、在纽交所挥锤上市……被奉为留学教父。
* F, R$ ?8 A, c% Z4 \5月29日,记者走进新东方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大楼,教父就在那里——身材精瘦中年男子,穿着深色T恤,上书意大利鞋业创业者Kenneth Cole的语录“What if at first you do succeed?”(什么让你一次就成功?)。俞 敏洪身上集纳了那代人太多的残酷与梦幻,他长期贫穷、平庸,在压抑的现实里,离梦想似乎总有一步之遥。但他忍耐并坚持着,终于出人头地,风光无限,只不过 不是以他当初设想的美国梦来实现——拿到奖学金,来美国读了大学,留下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可能做到一个普通的教授,与家庭过着安逸的生活。
- t) G7 P# F P, u% p: M2 _4 r0 o9 G- {
: a4 M9 U5 {# r) X( _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俞敏洪。& r8 k) l" G# ?
当出国热刚兴起,托福、GRE考试需求日益兴旺,他的新东方日益壮大,即使1994年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真的来了,他还是选择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帮别人去美国,而自己继续“土鳖”下去。
8 X/ B. z/ [( v' g9 K3 K* s3 t4 X: j! S( [3 U! v
俞敏洪没有什么大道理,世界在变,开办新东方让他体会了在讲台受千百人共同崇拜敬仰的虚荣心;在妻子面前赢回了男人的尊严;最重要的是,他在新东方所能挣到的钱,已开始远远超过身处北美的徐小平、王强们,他看见了自己留在北京的前景。 当他1995年再到美国时,他是带着大把钞票,去寻找徐小平、王强等,劝他们回国入伙,做强做大新东方。
' O, X2 G) W9 Q. A0 E0 J
! ?: C! h( `5 S" d' ]# O2 D
2 i3 s+ p6 r' g9 P$ o他明白,徐小平、王强们那代中国人来美国奔前程,无非是为了图一个更好的生活。而日后跟他回北京创业的合伙人们,不仅挣到了更多钱,还更充分的实现个人价值。
3 u( ^3 N2 Z4 \6 b% t正如俞敏洪所见,很多仍在国外的留学生们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后,发表的影评是“美国耽误了我们”。因为他们错过了巨变的中国大发展,错过了中国90年代以来。0 _2 J- ^" m. n' H- y" e
随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俞敏洪的新东方则越做越大,因为想跨出国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只不过,新东方的学生中,为了追求美国更好生活的人在减少,为追求见识学问、实现自我知识深造者日益成为主流。
" G" ?7 S% F# }' \俞敏洪的奋斗史,却能依然激励着更年轻、志在留学的青年们。只不过,这些青年留学学完后,不是只有赖在美国找工作拿绿卡一条路,他们可以到全球任何一个能体现他个人价值的地方找工作,也可以归国找工作,甚至创业。 “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大国,变成吸引人才方面能跟世界各国竞争的国家。”俞敏洪说。
2 Z9 s4 i" w& T1 B( S/ P6 |( h7 S9 K4 @8 m6 e
& l3 q6 I' N \* J! i& @0 ^- h' ^留学教父认为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他不多谈留学生归国背后“民族感情”等崇高意义,在过去30年,他已深刻体会了留学、回国、就业、创业的真实驱动力。 : z3 V9 ^2 _( ~% W1 B( D8 W) b
但他相信未来中国留学生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因为全世界的资源仍会不断向中国流动。
$ O$ w+ i. _; A6 t7 w* b" o对话留学教父:1 l, e) S: _$ T) T% \3 m" v* p
记者:开办新东方时,你就想过要做成今天的成就吗? ) a v! o, y$ Q$ F
俞敏洪:没有这个雄心,当时我考了托福、GRE,分不错,又是英语老师 。强项结合,变成这方面的培训老师。我跟同龄的出国留学人一样,也想出国,是因为自己没钱,没学费去国外读书。办新东方的目的也想是赚点钱,出国留学。跟当时学生们的目的也是一致的。
/ q" K, s. o, N l8 a/ C当时出国热刚刚兴起,我知道托福、GRE考试需求非常兴旺,不打算干长,做二三年后也去国外念书。后来没出去,是因为新东方做大了,放弃这块有点可惜。
! _: i7 i0 k. T3 D记者:你当时羡慕在美国同学们的生活吗?
0 l- r# g z4 |- I. `$ Q" A8 R俞敏洪:羡慕啊,不羡慕属于神经不正常,他们吃的苦我也部分知道,但一想他打工一天能赚30美元,比我1个月挣钱还多,怎么不羡慕?记者:当时新东方学员们渴望出国的程度是怎样,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为留下还只是深造? 7 x, [/ y- y7 y
' D0 N! W+ s+ ]. Y f0 C' N俞敏洪:那时新东方的学员100%只有出国一条路,要拿到全额奖学金、学位,然后留下工作,拿到绿卡。想回来的非常少。
# _* z( R, ~4 g' G; ~2 {7 o* S9 y6 @9 Z+ C# W
前面拿到奖学金的,对后面有了推动作用。到美国读博士不用花一分钱,当时大部分人都申请的是博士学位,奖学金几乎保证。申请硕士学位有20%至30%。 $ }% q1 }* r, g% _* l8 x
6 V- ^) q7 g3 `7 s4 R6 X
首要为了出国深造占到50%到60%,想留下生活占到30到40%。这跟80年代不一样,那时去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 [) I7 A7 ^; S$ C% v8 t6 h; R8 I2 u- X8 }. j
& J$ S$ N- u& B/ x P( V记者:你当时是想单纯深造还是留在美国?美国梦在你脑海里有概念吗? i俞敏洪:我当时,学业深造和留下生活两者都有结合。我当时在北大读硕士,做学问。最希望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毕业留在美国教书。留下工作, 那代人每个人都向往。 : A" Q8 c" @% k- \0 b0 r+ p# t7 F
3 X4 \4 ~8 S9 z# U) i3 X" e3 G$ z/ P! g0 ^
美国梦对我们是太具体了,去了后免费读书、高级学位、名牌大学,毕业了在美国找工作,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上学的时候,打工洗盘子,还能拿几十美元一天。未来家里冰箱、洗衣机就全有了。9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家还没有电视机、洗衣机。
: t" y# x# R; w$ t9 C9 H4 R记者:你在想出国,你还帮其他青年精英出国,有没有觉得对中国人才是一种流失?
# b4 B4 I. m4 ?' [" T; M: G俞敏洪:没有。我一开始看法就很奇怪,认为留学对中国发展,只有好处,没坏处。很简单,这些留学生出去学到的东西,不管他们留不留在国外,部分都是为中国所用的。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预料,中国学生回来的会越来越多。
9 H: B2 x7 T X$ Y中国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来不断提高。我是亲身实践来证明,我要是80年代把王强、徐小平邀请回来,他们死活都是不会回。1995年能邀请他们回来,是中国的吸引力变强大了。 记者:1995年,中国还很穷,你当时就有那么大自信?他们就愿意?
% U! @; [6 L0 W9 }1 R' E; c# o7 l V& e9 w* X8 j
% b& r- q) }. j2 q( I俞敏洪:我只是展示我在中国做了什么,当时没说他们一定要回来。我是告诉他们,我在中国、在大学是一个挺没出息的人,现在我已经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了,你们要回去一起干,新东方一定能做的更大。 ! v, B5 y- \" L
我要他们自己选。他们回来,我没承诺过一分钱工资,我不是把他们雇回来,是让他们回来跟我一起合伙干。他们那一片干多大,收益就有多大。 徐小平、王强尽管都是租的房子但不错,都有汽车。国外的生活也有条不紊。我去之前,已在北京买了4居室的房子。很明显,我在国内的住房生活条件,跟他们在国外差不多。 ; m2 p/ L2 o, B+ p) J2 P8 e
9 J/ {7 o6 N4 ]3 i当时我的钱已经比他们多了,没有信用卡时只能带现金过去。美国人不掏现金,我吃一顿饭几百块钱,都是掏现金,大家都睁大眼睛。自然就很惊讶,俞敏洪变得很有钱的印象就落下。 . t6 k8 G, g+ ]+ t6 W# p3 F
3 l& c+ K/ f6 i5 O- O
记者:从你内心来讲,他们到了美国,实现了美国梦吗?
7 O5 o. _ K3 i' R5 V& n' o; G' [8 Y% g7 p. B
2 Y" |2 B+ k1 q1 g/ g5 D俞敏洪:部分实现。中国人的美国梦,是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一套很好的住房,孩子教育也不成问题,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到顶了。到了国外的留学生,很多看了《中国合伙人》的影评是“美国耽误了我们”,他们到了美国确实有一份比在中国安定的生活,尤其是90年代,中国还不成熟,更加是这样。 * p. {# R5 z9 i. U( ?9 V1 L
/ L. B6 I6 H: V" e3 O$ n
% k5 d& |8 ~1 n6 U, f8 o4 i
说这批话,是80、90年代到美国的,2000年以后过去(来)的,就不会这么说了。他们大部分全是本科生出去了,是家庭用钱把他们堆出去的。 9 C& q9 B5 e. A
记者:后来留学越来越热,新东方学生成倍增长的情况你预料到吗? % e# q8 M% {; H9 O8 K C
俞敏洪:要是学生就这么多或萎缩,我就走了(来美留学)。我没想到学生成倍增加,这里面新东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随着出国学生人数增长的,出国比例是 下降的。原来有10个想出国出去了2个,后来有100个想出国出去了10个,比例下降100%。但是10个出去,1000个人想出去,关键是成功者带动作 用,都觉得那个出去的人应该是我。
9 c0 P- M+ T& R2 b2 y: T90年代,上过我培训班不下30万人,真正出去的也就是一半左右,另一半实际是没出成国。但我的确让他们学会了某种奋斗精神,拼搏。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留学生出国的诉求发生了什么改变? . @ R, q. _. c" Y
7 Z+ F( E. h6 _6 C) F. ^9 g4 e0 ?, `
( ]; j+ r# D) j! {0 K俞敏洪:想改变现状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想追求学问的人,从实验室到科技水平都不够。想追求生活的人,9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还差的很远,所以这种差异很自然形成了奋斗。 2000后,国内经济状况改变,差异越来越小,学生出国的目的开始改变,80%至90%是为了追求学问。那时,美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校不缺钱,给中国学生奖学金特别多,去了打工的也越来越少。
7 t$ ~; o1 |: I+ {9 R6 T
! `" E! N9 w# Q( e
8 n; O" P, Z% \ I现在出国主体已变成本科生,他们的目标是要上好的本科大学,希望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都融汇贯通。他们的就业是国际化的,不止在美国,在香港、台湾、大陆,甚至在欧洲,都能找到一份在全球行走的工作,这样的情况更多。按90年代的心态怎么可能,全留在美国了嘛。如今在美国,工作也不好找。
5 G) w3 ^ z: E9 x" n" S9 ~' s! H6 f& h2 ^& k% i" e( [
现在的留学生思路比上一代人灵活很多,也不是为了钱,很多家里都有钱,他是为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在乎是不是非要留在美国拿绿卡,一心留在美国拿绿卡的估计20%都不到。 + Y( \& y4 f5 T
3 c0 q9 }$ e8 N- C; u这个变化,是经济差异的变化起到重大作用,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月薪已差不太多了。
4 m' d+ v; t W- X" t, Z
" D! _" A5 e7 d% r6 ~# h. ^6 P2 n/ ]5 V4 v$ A. H p/ d
记者:你一直坚持认为把孩子送出国是一件善事?
# V' j8 `2 T! R俞敏洪:是的,善莫大焉。) o' s9 W+ N7 _0 k
人才的自由选择是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多样性的结果。所谓文化多样性,是把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只要是在文明交融点上的,就是最繁荣的时代。
, K3 q4 c" A2 _( L4 b6 f' d. R个体一定是在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是由大的氛围决定的。现在再提出国是输出中国人才、对中国有坏处,这种言论已落后到中世纪去了。
?3 A; {2 P; u# ]: `9 y! X每人出不出国没关系,但本身的叫做定价系统提升是有好处的。至少现在留学出国回来的学生,平均工资还是高于国内毕业的学生。9 ~1 L/ v5 ~# O& C- k5 ]* w8 \
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本身高,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在中国毕业的学生北大清华不会到香港、海外工作,但在海外学习回来的学生,把世界当做舞台。
& N- |/ s( |7 n: v) P0 H8 T: j胸怀上有差别,机会上也有差别。
( \4 F2 _( t+ i$ O7 x2 C记者:你认为,留学生归国是一种荣耀吗?俞敏洪: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对于留学生,全世界都是我工作的场所,中国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可以说,归国是因为支援祖国建设,热爱中国。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 他们熟悉的环境、家庭,很难说用爱国来形容,这是环境熟悉和亲情关系。所以再用爱国、用民族主义鼓动他们回来,他们是难以回来。 3 `) k2 W2 ^( H3 ^: c
3 P: }# [: Y! Q1 j( t- |( R他们回来的条件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这个环境呆着舒服;第二,在这赚的钱不比外面少。在中国二千,在海外二万,你看他们回不回来。
+ E+ a2 c* q5 r" O! n- \
( ]! J" ~( H6 f( ^+ g记者:如何看待归国后的这么多“海带”? ' a* N N8 R- o4 d( }7 J% s+ ~
0 d2 k5 ]6 ]9 _7 V0 R) i* i
1 v2 a8 X; s: y( Q9 S2 _+ v
俞敏洪:海带是家庭问题,有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孩子的工作热情,当然也有一部分海带回来找不到工作。
( |+ M3 J2 @! b3 U" t* j要是一回来就找到工作,说明每个回来的留学生都是能干的人,你难以想象留过学的就是能干的人。出国的三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很正常,但找到工作的速度要快一点,因为有中英文两种语言水平在支撑着。
9 v( T0 Y! u: A- }* n8 s1 |% t! k# z
) W7 _" { `, w: g3 }$ W7 _记者:你对未来中国留学前景怎么判断?7 N' x R& W; O. n" C
俞敏洪:后面10年,本科生留学为主不会变,他们的心态,跟现在的学生变化不大。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循序渐进,该有钱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钱了,都差不多出去读书,基本都是自费。 ( ?# \4 \8 h+ [* O- O
中国的经济政治势态会越来越明朗,他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 再往后看10年,资源会不断向中国流动,人才的流动也是跟着资源走。所谓的回国,也是随着世界资源的流动在走,到哪一年他发现中国经济衰退了,美国经济起来了,你看那帮孩子第二天就拎着包跑过去了。 # R) o6 q m L, {" l& k
g7 _2 }+ m! D/ g4 ` R
1 M; r' H, A0 s" N1 f% V对留学生而言,除了在中国创业是另外一回事儿,打工的,哪儿给钱多往哪儿走。在他们心目中爱国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