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68|回复: 0

中国历史学界顶尖学者 95岁高龄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556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33
获赠鲜花
8 朵
个人财富
3232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2-6
发表于 2011-3-25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他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如今却蜗居在南京市郊的一处养老院里,生活困顿,日渐衰竭。尽管如此,他却仍想完成自己的学术使命——0 W+ Y: L5 W( ^

* ?3 \' V0 m1 g( q4 W/ \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9 R6 ?- ?/ v5 {
* f8 _* G! {6 g9 ]! Y
% ~& f4 n% g* s% c  `, `& p
- t2 M9 u9 [& l- Y
刘起釪
2 o7 A' W/ K3 {' c. N$ U% n( {( H' P) E6 O% I
) s; N/ D: o# P7 ~

3 d0 T9 i" \- _7 E" H; i9 h刘起釪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做研究,他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做完。1947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期间出版的《两周战国职官考》,已经过去60多年了,得重新改写与修订;关于《左传》与《周礼》的专著也基本成稿,但还需增补些内容。# N3 ?4 S- v& _; @3 V9 R
' b& N1 _( x' U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这个95岁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起码,在他困居的这个位于南京市东南郊的养老院里,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
1 h9 ~2 v2 X/ Z1 F# j
! Y4 p* K2 f" n- ]/ y3 {9 O5 Y6 C  在过去的6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刘起釪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以及大把无所事事的时光。
* [# I; j9 c4 x; {8 l! `) f
; A5 }; O$ Q; }+ h$ B  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
: M# p$ k5 \" \2 Z
% y6 S, `$ w" M, }3 O  c4 ]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当地一家都市报的记者发现了他的存在,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
7 t  u  h$ m3 `8 X. o
) `& F; Y" S1 Q7 ?, S% }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他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
3 m' @4 L0 Z0 ~. }* B4 Y% e. z0 a4 p& v+ ~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 T3 H+ e# W& ?, ~
. C5 m" @% E9 V& `  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3 B9 `8 D1 p& a1 ^8 f, _# B6 D0 }% Y) E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 j$ _/ p1 B+ y( a- y1 Q: Y5 h8 z

& P9 k" O% l' F) ~) }  “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8 t# R3 P! z- ~: e% ~+ t+ Y

) |$ [: W5 }" V  台湾与日本等地研究《尚书》的学者,都将刘起釪奉为“一面大旗”。1992年,日本18所大学的20位教授联名写信,邀请刘前往日本讲学。一些日本学者为了弄清某个问题,常专程到北京拜访刘起釪。吴锐至今还记得,一个日本学者委托他引荐时,“脸上那种诚惶诚恐,就怕我不答应他的神情”。7 M: I  F5 z$ @% T6 K& B0 v, f4 r

; c! L6 t4 Q( X3 y: V6 Z  作为顾、刘之后研究《尚书》的第三代学者,吴锐被刘起釪视为自己的“忘年交”。很少有人像吴锐这样清楚地知道,“刘先生是在什么样一种困顿的情景下,一次次地创造出史学界的辉煌”。
4 e0 H# W% l& q7 ^. G& \  E$ C$ g4 g& z, d9 d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5 [, Z! q& `, [' Q2 j( r! M0 m
0 y6 W% |' w  k  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 a' P4 }$ p1 S, w
8 o" B" ~' q6 k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 J3 g" K) _( Z$ R2 E; c* G" l
, o) I5 [& j" ]2 {7 N  在吴锐眼中,刘先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尽管生活颇为艰难,但他从不和外人说。尽管与吴锐素来交好,但遇见不同的观点,刘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争辩,不明内情的外人,总以为他们两个是在吵架。
9 D8 @! t0 J, [1 D. c& ?' ]1 c# v* X- F8 W) H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据说,那一次仅仅为运回古籍与研究资料,刘起釪就租用了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
! H3 d  V2 u3 x6 X0 E  |5 ~/ e3 D' k" |) [* Q0 e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吴锐的手中,保留着刘先生到南京后与他的20多封通信,每封信都厚达10余页纸,数万字。在信中,刘起釪依然与吴锐探讨着各种学术问题,也会偶尔聊些生活现状。8 `6 X& U+ W- ?& S# g  P
2 [, T* T/ u4 O, h0 G1 h$ k
  在其中一封信里,刘起釪这样写道:“……在女儿家,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洗过了,没想到是这么舒服……”
0 x! ^7 E3 l- k0 N+ P- {) v5 h! ^# [9 C4 L) x1 _7 L. x+ z
  但这样的快乐,这个历史学家却没能享受太久。* g' V: L6 M6 m5 [

2 i9 C7 S% W+ r7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0 h5 d7 i" o  j6 t; j
9 E6 L7 _' n- A8 h: O9 A
  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N- b2 ]$ R& c! t. ?' x1 `& H

0 F4 H( F8 K( `  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
. P/ X8 n7 `; C4 l: w% Q) ^) ~( L5 H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套书不知去向,老人翻床倒柜苦苦寻找,仍不见踪影。刘起釪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终日坐在床上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f0 b' y, i8 f8 b) S' k
- W' m' Z0 Y& i" c* |1 y( B
  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最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因为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 j$ \, |/ n7 j  v, ]; q1 I' e5 c9 H* ]4 o4 k+ k0 j7 a8 D, Z# R( \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F4 \8 \5 S# k  ~0 x  c9 S' W$ P

$ X6 N' C4 ?/ _  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6 w# D- j1 H$ V7 Q: |2 F! L6 ]# E
  他逐渐变得和其他老人一样——易怒,烦躁,衣裤越来越破旧,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也渐渐缠上了他。大小便开始失禁,为了护工照顾方便,他的裤子没有拉链,长期套着塑料的尿袋。
; Z0 z- Y7 m, ^4 Z# _' ^; o5 F  F3 k- ?6 f2 w4 {: _+ M2 y5 `( T8 s
  在养老院里,一个护工要照顾10多个老人,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刘起釪嗜辣,有一次,护工不在身边,他伸手去拿床头柜上的辣椒酱,因为手抖得厉害,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就用手抓地上的辣酱吃。3 N* |  V" @) a7 A/ N) K: a/ X

) K3 |0 ?' \4 _2 u; w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报》的一个文化记者,偶然得知了刘起釪的近况,并将此事告诉了副总编辑丁邦杰。
+ f) z+ [" }% n2 d! b
; \# |( `6 E* w! S/ ?+ W) w6 A  作为一个长期跑文化口的新闻工作者,丁邦杰很清楚刘起釪在现代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个副总编辑亲自带着记者,去养老院看望刘起釪。4 P& {% @1 O; a4 R& M4 t( y, H

: D* B! L! U  x) X  “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他说。0 p+ B  G. n6 O  ]. J) l8 P4 @( i
* G8 F( \. S3 W# z/ v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这个老报人感到震惊。刘起釪误将他们当做北京来的记者,原本卧床不起的老人,仿佛爆发出全身的能量,翻身下床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高声尖叫:“带我回北京!带我回北京啊!”" v- _. N( E  \  n
0 ?0 R2 V$ Q$ }9 j7 `/ }
  丁邦杰连忙将老人扶回了床上。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他们只能通过笔纸来交谈。丁邦杰惊讶地发现,老人对身边的事情已经糊涂了,但只要谈起学术,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甚至还能写出自己尚未完成的那几部著作的题目。9 ^) h4 c3 P# w& P. {) ~1 |0 {
) x) G: H( \$ V( G4 e( C
  2011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丁邦杰又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已经不清楚这天是什么日子了。这天晚上,养老院的晚餐是一碗水饺和一盘大白菜炒肉片,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夹起水饺,低着头往嘴里送。
2 `8 F! u  u7 ?! u# _' H: Z2 w, X
  在翻检老人的随身物品时,丁邦杰还发现了一张老人亲手写的未能送出的借条,上书:“夏老师:请您借人民币100元给我一用。非常感谢!学生刘起釪敬请。”
) O% L1 @5 h. Y9 X' ~# v/ f& x4 C0 i% v* A$ [
  “这样一位大家,何以至此啊?”丁邦杰难过地说,“要是我们早几年知道,好好照顾老人,再给他配个助手,他还能留下多少宝贵的史学财富?这恐怕永远都是个未知数了。”  d% f8 X) U; o  i

8 o5 L3 q  D0 m. ^/ x" C- N3 [: J1 ~2 l  其实,吴锐早就向组织上提过类似的建议。
  J8 p  b# }# k6 a! o# G4 D  }3 H1 ]% j0 S) E4 o
  2007年,吴锐就意识到不对劲。不但收不到刘起釪的信,连他给刘写的数封信件,也仿佛石沉大海。2009年,他借来南京出差的机会,到养老院看望刘起釪,他悲哀地发现,原本如亲人般的刘先生,竟然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了。! T) J' @' E, K3 l8 V

8 G3 k1 {: N; m# t  回去后,他向院里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刘起釪配个助手,为他整理相关的资料。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1 T7 i- Z1 y% O6 E% Q
; V$ {. ]/ u% g% ~) F) d  “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一个领导告诉他。8 q: n; ~# h+ Y1 C& K1 ^% B) a
2 d; V: p- y3 x' S1 N; E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因为丁邦杰的报道,刘起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4 b# T& V5 Z2 k2 `+ C/ B' O
' L1 k! g3 M1 C
  南京的市长与市委书记都前来看望了这个历史学家,养老院的领导也专门为刘起釪开了一个单间,为他配备了专门的护工。+ L6 `6 g" ^4 u/ S9 B5 i+ m
9 N- \. V6 x- ?, X
  “您在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吗?给您配个轮椅,您需要吗?”本报记者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 S$ {$ N+ W3 f% k, e! u* W
% u+ \" K3 T' X0 g" s1 v- Q6 ~3 ~
  “不要了。花国家的钱。”他颤抖地写道。9 ?. E- d: j7 z( _/ J

2 Z+ @! `* ?) }& J; S/ r  “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7 b4 G) k( ^4 k8 E% e2 O5 _* L7 n1 [8 Z. M) U7 k% G+ |! U0 T
  “我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地教下去。”他又写道。1 g# e, b; O) ]- L9 y3 Q, M. V, O
. Y( L( i+ l2 R: Z+ s8 Y
  这些天,还有许多南京的读者,也带着鲜花水果和一些生活用品前来拜访。但老人最珍惜的,是一个读者送来的一本用A4纸打印的文稿,上面是一份出土的战国竹简《保训》的注释。# {: Z' `9 R. F
8 ?  D7 }4 G& V. Y6 K1 E" j
  “这是好东西,我(看完)要写份读后心得。”老人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声音。他望着那份文稿的眼神,如同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终于见到了满是食物和饮水的庇护所一样。
2 ]! W0 V8 F* q3 {( t3 g
* Z" n& S; p& _4 Q! Y+ t# [7 y5 v; y+ ~1 p) b. S2 P0 n
0 V( {& z1 e. A3 p7 \% x: j) m
2011年03月02日 103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20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