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本帖最后由 听语 于 2011-10-4 14:56 编辑 ! j+ t6 r+ K L
# l( i a: N& B+ g2 ]3 |0 w
进电梯的时候,看到一家三口。可爱的小女孩,两三岁的样子。我走进去站在里面,小女孩迅速移动到妈妈身后。我对小姑娘说:“你好,你几岁了?”她把脸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腿上,一声不响。妈妈低头对女儿说:“别不好意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女儿躲藏得更深了。妈妈有点歉意地对我说:“她就是这么不大方,有点胆小。”旁边的爸爸也说:“快出来跟阿姨讲话呀!”直到他们离开,小女孩都没有开口。
* H1 S, `6 y/ k5 {/ @1 G- z 许多年前,我的德国老师西蒙教授在教学现场演示心理治疗。一位家长焦虑地向他求助:“我们7岁的女儿怕黑,不肯自己呆在房间里,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完全颠覆了我的理念:“你的女儿很敏感,她很懂得保护自己。”然后,他翘起大拇指,对女孩子说:“你很棒!”本来缩在沙发上、紧张不安的小女孩子,脸色立即明朗起来,治疗结束时,居然兴高采烈的。我猜想是因为终于有人帮助她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她了。 2 m; d4 X: S0 w2 x
西蒙所演示的,正是“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而电梯中的父母,以及我们通常所做的,则完全相反。我们常常批评、压制、否定、责备甚至呵斥那些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孩子。! h8 l8 U8 F, s2 X$ P D. z
其实,母亲在孩子刚刚降生的最初1年里,都做得非常好。当孩子哭闹时,母亲不是制止孩子哭,而是检查孩子是否饿了、冷了、尿了、受伤了。所有疑点都排除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哭,母亲就会送孩子上医院—负性情绪提示我们,人正处在不良状态中,或者很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L5 W5 k% W" L5 m: n# r) g4 p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克制情绪或者压制情绪,而是去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或者积极主动地调整我们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常常简单、“粗暴”地遏制这些具有保护意义的负性情绪。
5 ^% f% g7 L6 z6 e) x 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它会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危险。电梯中的母亲,发现孩子的躲避行为后,可以立即把孩子抱起来,给她直接的安全感,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认识这个阿姨,所以有些害怕。”然后,把孩子的情况和对方交流。当孩子观察到母亲可以轻松愉快地和这个“陌生人”交流时,她就会慢慢放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境安全感评估”后,孩子也许就敢尝试接近陌生人了。
1 n v2 l5 A+ |2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