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卑诗大学(UBC)有份参与,并在温哥华进行的研究显示,小童做开心事具相互作用,而行善者更不但可令他们更开心,亦更接纳较多友侪,这有助减低出现欺凌。 $ x6 P' u4 Q `4 S! O1 J
学童间作出友好表现除了令自己快乐,也可以增进校园人际关系。(加通社)
' }: `/ R$ a. a6 `5 f/ m研究是由卑诗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里弗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共同进行,昨日并刊于网上期刊《PLOS ONE》内。
# w: x1 }3 g | b- ~" V; w% ^报告指,父母最希望子女可幸福快乐和与其他人相处,而研究发现这些感觉不但可兼容,亦会起相互作用,开心的人更多进行“利社会行为”。研究基于此,查究促使小童参与利社会行为会否增加他们的快乐度,和接纳其他人的程度。 ( l6 f! y7 [ x( ^2 `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415名年龄9至11岁的温哥华学童,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每星期到3个他们想去的地方,如前往商场、垒球场或祖母家等,而另一组做3项他们想做的好事,如将午餐分给其他人、吸尘或拥抱一下受工作压力困扰的母亲。
" b* x7 e. H$ x+ k$ b研究为期4个星期,之前、研究期间的每周和之后小童需填写一份问卷,给自己在生活满意度、幸福开心程度、正面感等方面评分,以及他们想与多少名同学一起参加学校活动,即所谓的友侪接纳程度。 分析数据后发现,两组小童在友侪接纳程度均有增长,但行善一组的增加明显较高。卑大研究员赖克(Schonert-Reichl)称:“我们证明行善对于儿童的个人幸福感,以及课室社区内带来一些好处。” , {! |% f$ C, Y9 K# @
2 ~1 t( P0 T. K+ b( z. m. o
- t; H; q9 _$ ^/ f, Q% H8 T2 d
报告又指,利社会行为与成长后的友侪接纳程度有紧密关系,有部分关系仍有待证验证明。不过,增加友侪接纳程度是重要目标,而它亦与多项如学术和社交成就有关,其中包括或可减低被欺凌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