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芒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称她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接下来迎接她的,除了众人的赞誉之外,还有130万加币的奖金。 7 l+ r5 b M- H& d
9 |( o4 j: A. @7 W7 U8 Q
& \8 Q F0 e8 g. ^$ E0 A+ s9 \在加拿大的历史上,一共有1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幸运儿”。本期《当年加拿大》,我们就说说他们和诺贝尔奖之间的一些趣事。 加拿大女作家芒罗
! ~( d9 M9 u! D4 d; J
* h5 ^% d- \" u4 {$ D+ F
3 g5 C! s( H4 \ f/ h, K口水仗:加拿大人?美国人? ' y/ G5 x/ k8 q; d1 T% h
只要说起获得诺贝尔奖的加拿大人,总会扯到一个口水官司:他们到底是加拿大人,还是美国人?没错,这17位诺奖得主确实都是加拿大出生的,按照法律也是加拿大人。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都去了美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并在那里定居、甚至拿到了美国国籍。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财大气粗的美国提供的巨额研究资金、各种尖端的设备,他们未必能拿到诺贝尔奖。 ! n V$ o+ l" O' C7 d) x5 Q
. @) F# S _/ {2 R
; r8 q" U7 v+ T5 {" ]- V, M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加美两国联系密切,而美国那里的条件更优越,所以每年加拿大都有大量的顶尖人才流向美国,其中以医生和自然科学家居多。在1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加拿大人中,有11个是医学奖、物理和化学奖得主,里面倒有9个都有美国国籍。 7 h0 q. ^+ A! I. s
吉奥克 ; G5 x+ z- G" c# {, d# e' A/ W! A6 ?- M
; T3 U& O; d/ W2 ^- R0 X3 {/ b+ z- C: A, q+ S7 T
例如,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奥克(William F. Giauque)虽然出生在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城,但是由于父母都是美国人,他从小就有美国国籍,而且在他上小学前就回到了美国。日后,他在美国接受教育、就业、再入学深造,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院谋得研究员的职位,并在那里获得了诺贝尔奖。
+ ~: X @/ C3 b+ X1 K196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哈金斯,则是祖上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他在医学院毕业后,由于美国的条件更好,就南下就业,并在那里发明了以赫尔蒙控制癌细胞扩散的疗法,因此获奖。
' t+ i( i( x% X* N, R; K1 O; D* c
7 Z, p5 P/ \ F3 T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加拿大诺奖得主 % U) R& {) R4 N
4 {9 H: i. l0 a- J. k' D
不过,那些加拿大土生土长、并在本国接受教育、工作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可丝毫不比上文那些“半美国人”低。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就是这样一位。 班廷 2 i* G" y# }. G- \( |
班廷,1891年在安省出生。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他作为医疗部队成员随军出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的夏天,班廷和他的助手研究糖尿病的医治方法时,制成了一种可以控制血糖的注射药物。这种药物便是如今还在被广泛应用的人造胰岛素。要知道,在此之前,糖尿病是一种无法医治的顽疾,不亚于今天的癌症,而人造胰岛素的发明无疑在医学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班廷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并被英皇乔治五世授予爵士头衔。上世纪30年代,为对抗纳粹德国的势力,班廷投入到军事和生化武器的研究当中。不幸的是,在职业生涯的最高峰,班廷却意外死于飞机失事,终年49岁。直到今天,人造胰岛素仍然造福着数以亿万计的人,而班廷则早已成为加拿大医学界的骄傲。2008年,本地媒体曾评出十大最能代表加拿大的事物,人造胰岛素位列其中。2012年,联邦央行出台了新版塑胶质钞票,在百元钞票的背面也印着一瓶人造胰岛素(下图)。虽然班廷已逝世了80多年,但是加拿大人仍没有忘记他的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加拿大诺奖得主。 ; y, e1 M5 G4 d+ o" c$ y
. D8 {0 E6 K2 u2 \7 `
/ _5 E) t, p3 p5 E3 G, A2 P/ L* p
3 b0 H) q3 S5 o* u, v一个诺贝尔奖改变了加拿大的国旗 o+ g( v% L% ?8 L1 @
9 {- S% z" U N; M; [; m8 f' a
用“全才”来形容195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皮尔森(Lester Bowles Pearson)一点不为过。他担任过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又在多伦多大学和牛津大学修得了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学成后还做过多大足球队和冰球队主教练,接着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加拿大外交部、涉足政坛,更差点成为联合国首任秘书长(但因苏联否决而未能成事)。
3 }7 J( D) n, j0 w% J
7 d2 p! c6 m1 q) Q
2 O& {' n6 V$ E+ f" P1 Q! `7 m1956年,英国、法国、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形势眼看急转直下,当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皮尔森提议,紧急组建一支维和部队前往埃及,这才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1957年末,皮尔森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这场危机中的贡献。 皮尔森
1 k$ C; }( l& U6 B5 m* V- o) U# H/ G* C; ^# B/ m
: g A3 E* _# q) j1 t2 v* |4 j( d8 P
故事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可是“全才”皮尔森注定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国内政坛。由于先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皮尔森赢得了很多国民的好感,于是轻轻松松地当选联邦总理。
& Z. z9 M- a) o% e& {9 ^6 j在1965年之前,加拿大的国旗并不是今天的枫叶旗,而是左上角是英国的米字旗,旁边缀着代表着加拿大的盾徽。皮尔森在调停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发现,加拿大国旗上的英国米字旗图案容易引起埃及人的敌视,给加拿大维和部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从他担任起总理的那天起,便致力于推动国旗的“去英国化”,以便能够“明确、清晰地”代表加拿大。经过国旗改革委员会的表决,由军方人士乔治?史丹利(George F.G. Stanley)根据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旗帜所设计的作品击败另两个选择而中选。这面旗帜是中为白色方格的红色旗,白底上有一片11个角的红枫叶。红枫叶旗于1965年2月15日首度面世,而这天也成为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国旗日。 i 国旗改革之前的加拿大国旗 最乐极生悲的加拿大诺奖得主 5 J* |5 [% ^7 Q9 }
: d' {3 q0 p& M1 S% \9 s
3 J O; t( G) c) F& Z% R8 C1997年经济学奖得主舒尔斯(Myron S. Scholes)很早就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天份。因为家庭的缘故,他小时候就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他也帮忙他叔叔的业务,而他的父母亲在他就读高中时帮他开立帐户来投资股票市场。与其他同行相比,他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 [% W% x( j' R; B& ]* F2 z, S4 m* D/ u1962年,舒尔斯从麦克马斯特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不久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毕业后在美国的金融学术界打拼十多年,做过研究,也当了十多年的教授。大约是觉得搞学术做模型不够刺激,从1990年开始,他涉足金融投资界。之前近30年的良好学术修养让他在投资初期大赚特赚。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1994年和他人共同创建了“长期资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对冲基金。公司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政府债券进行套利交易。这项基金以1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运作,第一年的效益出奇的好,年平均报酬率竟达到40%。至1997年,舒尔斯更是达到了事业成就的最高峰。他因开发出金融衍生工具“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奖。 _9 D: e( @6 V1 d$ K- @& y
, Z. p$ x; a, h* ~
i 不过,有道是乐极生悲,就在舒尔斯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奖之后,他的事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随着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他旗下的一个基金在1998年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损失46亿美元并导致破产,成为投资事业潜在风险最突出的例子。 2005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替舒尔斯带来更多的麻烦,当时他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美国之间的诉讼这个案件有所牵连,被指控为了避免缴纳从公司投资获利的所得税曾经使用非法的避税管道 。结果美国政府发现麦伦?舒尔斯和他的合伙人非法从1.06亿美元的损失当中逃避4000万美元的税,而不具任何经济实质。 / ^. H0 E5 h7 ^6 Y- x* L
a, @& I% }$ n5 Q& I* P
0 K6 y/ e& a/ Y
目前,舒尔斯是铂韦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的主席,管理着45亿美元。不过,这个公司的生意也不太景气,看来舒尔斯要“否极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呢。
$ F% h% X! G# |; O$ W3 _; N/ U“为了获奖,我得和死神较劲” , Q" ~! }1 g8 R, l, Z8 [9 a/ u+ v
$ @! y2 Q! H7 V& t诺贝尔奖有个规定,那就是只授予活人,不授予死人,哪怕刚逝世的也不行。为了这个规定,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上演了一出“和死神较劲”的戏。 斯坦曼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是开服装店的。中学毕业后,斯坦曼轻松考取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医学系,这是本国医学界最顶尖的学府。大学毕业后,斯坦曼和他的很多同行一样,南下美国深造,从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留在美国发展。 ) x) a5 x! t* L
3 @3 \ a, F3 Y# f) j! a4 o, L- P
. l2 L" i) l( w9 T
$ Z( H3 i$ n' h
5 |) G. x0 Y# s2 A( a' h1 E
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评选中,斯坦曼因发现树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被提名,但是那时候他已经因胰脏癌卧床不起。斯坦曼知道,以他的成就获取当年的奖项可谓十拿九稳。只是,眼看着评选日子一天天临近,他的健康状况一天天的恶化。获得诺贝尔奖是多少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殊荣,而斯坦曼眼看着大奖就在眼前却拿不到,那是啥心情!
; h9 q+ L. W6 D. w6 O4 I就在颁奖前一星期,斯坦曼对女儿半开玩笑地说:“我知道诺贝尔奖不授予死者。我必须坚持挺下来。我要挺到颁奖的那天。”
7 _4 D8 Z: A- s4 k% b# ]4 u" P6 l不幸的是,斯坦曼最终没有战胜死神,就在颁奖前三天他逝世了。不过,鉴于获奖名单已经定下,诺贝尔委员会仍维持授奖的决定,颁给史坦曼当年的医学奖。史坦曼是五十年来首位在过世后仍获诺贝尔奖殊荣的学者,而这样的“幸运儿”,在整个诺奖的历史上也不过只有三个。5 f5 h& u+ p" ~' Q; o, L
9 Y# o5 |. A) I$ U4 V; c# W3 O% s
最低调的获奖者:“我不过是个家庭主妇”# t6 v/ A! \0 H8 v4 ~. T5 M
z9 J G# E( n# a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芒罗(Alice Munro)出生于安省一个小镇,她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关于安省西南部的家乡。和情节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不同,芒罗最擅长描写的,反而是贫穷、没怎么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他们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和充满矛盾困惑的内心世界。9 M. c( ]6 ^4 e, r3 ]( Y
她37岁时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获得加拿大总督奖,被称做“加拿大的契柯夫”。面对媒体,芒罗却异常低调,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主妇,算不上知识份子,认为自己的成功也在于此,“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其他才能……没有其他东西能吸引我,所以我的生活不像其他人那样受到干扰。”
) E; V; K! o) i# t芒罗书店
8 H* x! F% u$ J+ {9 }/ Z8 k U) {: r o+ g
# a4 n: Y7 k" y* u像不少电影里演的那样,这位女作家开有一家自己的小书店“芒罗书店”,位于维多利亚市的Government街上。今年诺贝尔之后,这间书店估计要门庭若市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