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 积分
- 833
- 获赠鲜花
- 8 朵
- 个人财富
- 3232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0-12-6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我们为什么害怕药家鑫不死? ) I6 i% [+ a1 x- I: L0 |% w4 U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4 x9 L$ |3 _6 m, i1 |$ j; F- m
( c9 H. t$ q5 i$ b1 x$ X$ W
0 e3 h5 Z: J% M# f) T8 b$ L, w药家鑫在落网那一刻,已经死了。
; M. E1 h! x3 g N% |
0 B' U" e- F& {4 _( a6 [5 n0 ~# d如此残忍,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人活下去的可能。' }9 @4 f( s1 k5 r. R
, X4 U4 d' y4 y6 H2 N& @; [9 X5 A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直活着,尽管他由于恐惧死亡而不堪一击,但他的家庭背景表现出强悍的姿态:我们有能力让自己的后代活下去。
; W( e- l, u! r7 s8 d0 N' m) k1 t; p3 T1 \5 s
“药家鑫”,这个名字含义明晰:他是家里的贵人,药家命脉所在,他将继承无尽的财富,光耀祖宗。药家人怎么能眼看着自己的香火,就这样断在太平盛世里?
: C5 Y& }8 m& v0 {, \2 u; ~
' [7 x9 J7 N% I u在我的感觉上,似乎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他还活着。七年前,连杀四人的大学生马加爵,从被捕到赴死也就三个来月。马加爵决绝,主流舆论也很决绝。我知道药家鑫不想死,他就是想死,家人也不会让他去死。而死者张妙女士已经不可能复活了,她是多么愿意再活过来,照顾丈夫和年仅两岁的儿子。在好多语境里,她不再是一个生命,只是一枚讨价还价的筹码罢了。
2 S" x/ Z" T6 ]* u% ? B+ y$ U8 M3 P8 w( {+ v
在某些热心媒体眼里,她的家人和药家人只是两个可用的道具,他们要齐心协力完成和谐这出大戏。这些机敏的媒体于此轻车熟路,他们知道怎样揭开受害者的伤口赚眼球,又怎样抚顺施害者的心绪,以此赢得自己的影响力;他们知道怎样把一出没有悬念的事情,演绎成精妙的连续剧,从而获得持续的关注,并巧妙变现。他们揣摩出一套抹平仇恨和痛苦的万能秘方,通过皮条客式的老练经营,使当事双方相逢一笑泯恩仇。宣泄,讨价还价,握手言欢。
- P6 V" a( p% K; V) y. n6 }
0 }# q0 i% c! e" J/ r. z说穿了,让双方笑的就是钱。施害者多数几张印有毛泽东头像的钞票,做几个尽量诚恳的道歉仪式——苦肉计是常用手段,受害人即可放弃责任追究,在极难实现的正义与伸手可及的利益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8 }0 Y& i: i6 u/ V! Z# v
" L2 P$ z. c" i
忍气吞声的受害者,见利忘义的受害者,辜负了“网络正义”的受害者。/ S% O$ D8 H# h, t u; C; ]
& q h$ C" v* p0 b$ y# o
围观者或许不知道,作为受害者没有别的选择。在被告知不能实现他们所要的正义之后,他们只能选择侮辱性的“积极补偿”——明知是诱饵,也只能张嘴去含。这是一出规定情节,你不配合,将什么也得不到。
+ D# E8 W2 B# }9 Z1 m9 u: g$ u& s6 W8 m
人民币在飞扬,那是扇向他们的坚硬的耳光。+ f) W+ x) M. d$ z9 e9 {
8 X Q3 }( u) d& O# A9 P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比原先的演出更精彩。
8 A! r4 n4 {& s
5 X2 v- b6 X" k( W" i( N9 [这次的导演已经从冯小刚式的煽情大片里获得了应有的启发。: a% P% E) C3 ?2 Q$ d% n2 \
% B5 t8 _* o% I他们预先已经预备了纸巾,不是让你为受害者落泪,而是让你为杀人者而伤悲。1 t, J% j; S7 Y+ c- D1 e0 T
$ H" F% n2 k5 J" d' _" |9 x: N
先把被抓改为“自首”,顺便安排一场药家鑫母亲的真情专访,将不屑与受害者家属打交道的药家,魔术般塑造为心怀愧疚的积极筹款者。请注意,男主人一直蒙面隐身,不时释放出一丝含糊而低调的信息,但我们知道他绝非等闲之辈。) h) w. f* S+ }0 N% Z- t k7 P
9 ]4 A* U- f, x6 {
药家“家境一般”,“尽力而赔”,张家便显得得理不饶人,既要钱又要命。这种转换不经意间便完成了。' c! u* F) r- |
b. F9 n9 \, m3 E/ U: f然后才是审判大戏开锣。
% Y. h" o; \. e0 C+ c" ^0 J/ s" k! Z7 i. O
出示各种证明药家鑫是好孩子的证据:十三张奖状,同学及邻居的褒奖陈述。总之,药家鑫是一个比正常人还要优秀的好青年,前途无量,他仅仅是意外撞了受害者,恰恰受害者又要记车号,他由于害怕农民受害者纠缠起来没完没了,才用弹钢琴的手,强迫性地连续刺杀,捅死了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女人。
7 m- U1 T+ ]* n, Q
7 O, q) e% H& }% P3 E( A3 e法院破天荒地进行现场问卷测试,在凶手母校——西安音乐学院学生占绝对优势的旁听人群中咨询民意,结果还用问吗?
" W5 W7 Q7 J [' W8 j" \ X i: b' W9 v1 O) e; ^ d" V0 Y: R
与此同时,央视在自己王牌节目中把药家鑫推向前台,他口述自己上进的过去,特意穿插一段父母强迫弹钢琴的讲述,被心理学专家李玫瑾锐利地发现:这孩子原来是教育不当,心里委屈,把人当钢琴一样刺杀了。
' f# z! w( W5 R5 s- Q8 \4 o, `7 q
/ l [$ U+ L9 t6 |4 Q“这孩子——”“唉,这孩子!”3 f! b9 {! T# f* Q% B1 I$ X x
( \! V, \7 z/ ~
女专家和女主持人的母性大放光辉。观众在媒体充溢的人性之河面前,绝望地呻吟。$ ]/ n9 J7 v9 O
1 g. q* ~" j% {" ?5 k9 ?( n3 d在这样的煽情面前,死者一家背负沉重的道德包袱:你能忍心让这么一个心理受害者,因教育和社会失职而犯错误的孩子去死吗?
K& m7 k8 c2 k: B7 @- P4 K
" Q0 {; H8 O! h" A" _! N7 }$ B舆论又杀死了一次张妙。这次是在道德上——你的死让刺死你的人难堪。
0 {0 s: ~- i. g" C( N6 A" Y* Q) i8 [0 \8 w: G" j* @% Z; }
媒体和法院对同情心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诱导人们忘记死者的苦难,尽快把生命和精神损失转化为看得见的人民币;另一方面,苦心引导大众同情行凶者,忘记他是一个残忍的罪犯,要把他作为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加以体谅。“错误”“孩子”,一个二十三岁的刽子手摇身一变成了无辜的弱者。
+ M3 p2 F0 P4 m# T& ^" x7 O. n/ i9 v" R& R4 P: R
当下的心理学分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得力助手,由于它的频繁参与,人们迷糊了,不知道该同情罪犯,还是该同情可怜的死者。“有种感觉,所有的犯罪,沾了心理学,就都是有道理的了。”网友“着急的妈咪”说,“关键是,这个很少被弱势群体用,却更多的为强势群体服务。”6 u. F7 f. Q. ~& r/ r2 d Y% o
7 h5 N5 Z' e& p% ~, g' o& l这些霹雳手段本来是有效果的。自“杭州七十码”以降,人们已经原谅了多少暴虐的凶手。但这一次,大家不想再滥用同情心了,并非是因为有药家鑫同窗女生李颖为之辩护的无耻之词:“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而是大家从心底感到恐惧,觉得那把匕首就将捅向自己,强势人群一旦觉你不顺眼,刺死你时,更加没有顾忌,还有那更加可怕的黑手,越过法律的挡箭牌,直接把“特立独行”的你弄走。2 i/ Q( L5 q0 S- |) h' o: I
" p+ S( m h( c6 W6 {0 ^* x @
他们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被丛林法则主宰,弱者彻底丧失了法律的庇护。他们是良民,在还不想或不敢做暴民的时候,难以自保。: y# ~) z. e/ D. m
/ I2 d! r( `, a* Q# r! q
不能退了!这已经成为不是底线的底线。药家鑫不死,法律、正义全死。
5 I# i9 i" d y
+ ~: i$ C, Q) p所以,那些主张宽容的学者,惊愕于自己的碰壁:我们是不主张以暴易暴的啊!废除死刑促进社会和谐。: }5 L5 @. _, v. c3 y
3 u8 B( ^# t9 H
人们斩钉截铁地回答:即使废除死刑,也不应自药家鑫始!/ R% X- I" k5 n2 k
7 b4 `+ Z5 T) ~2 E3 A药家鑫在法庭上痛苦流涕,一副怕死求生的可怜样。对此,我只有鄙夷,并不愿使用我所剩无多的怜悯心。在你连续刺向张妙时,你怀着一丝侥幸,正是那丝侥幸,促使你无视受害人求生的恳求:别杀我,我有孩子!在那一刻,你已经不可饶恕。上帝已经判了你死刑。
* i3 c/ H6 j! ]6 o: ~& J, B9 c: J1 _5 f5 w# n3 p% Z' s
你背后的势力再大,也大不过民心。这一次,法院将被迫站在正义一边,那是他们本应履行的神圣职责。
, c2 E) D7 \, s A; t
( [ Q/ c0 w0 R唯一的出路是,做一次好汉,承受你该承受的命运:别人能死,你也死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