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8029
- 获赠鲜花
- 31 朵
- 个人财富
- 39799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6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平津战役前两军的战略态势
; F0 B8 o4 J: X8 H' O
9 z: _" ~2 d8 F( n如所周知,国军的主力是被“三大战役”摧毁的。此前国军虽迭遭共军打击,但主力尚未残破,还可与共军抗衡。最大的隐患是兵力分布太广,因而其战略态势处于被动。当此之际,国府理应收缩兵力,缩短战线,转入战略防御,立足于南宋格局,确保淮河以南,力争中原。
4 [) E1 h2 H% c8 j+ G5 B
: N% I9 q4 |7 n2 B3 b% e V& R$ F. O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国军兵力当时的配置使用很不合理,四个重兵集团,一在东北(卫立煌集团),一在华北(傅作义集团),一在西北(胡宗南集团),一在中原 (后来的刘峙-杜聿明集团)。其他三个集团都在与共军的四个主力野战军交战,只有华北集团处于闲置状态。据官修军史,国军华北集团共50余万人,而据聂荣 臻说则是60余万人,共4个兵团12个军43个师,其中“蒋系”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约占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三,而傅系有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 (旅)。傅作义坐拥60余万大军,面对的不过是共军三个兵团(注24),因此实际上构成了国军的战略预备队。
# w7 C& S c# |5 q- l) O, U. b8 J" K: F2 h+ S% m
傅作义 2 Q6 m+ }& y, J" h" J
7 m0 j( F7 f% U# I
在此庞大的战略预备队投闲置散、无所事事之际,其他战场的兵力却十分吃紧,国共双方其实都如此。淮海战役是共军动用两个野战军打的,非常吃力,一度兵力严重不足。其所以获胜,完全是因为是蒋介石中了刘斐与郭汝瑰的奸计,在国军于1948年11月30日从徐州撤退后,又命令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共30多万大军 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去解黄维兵团之围,就此“猪羊走入屠宰家,一脚脚来寻死路”,自投罗网,被共军包围全歼。因此,共军其实是险胜。
0 V5 O i1 Y* t
$ j7 _) c! n. ~! R连外行都能看出,若是国府将傅作义集团的60万大军及时撤出华北,投入华中地区,拊华野后背,与刘峙集团南北策应,夹击共军,必将给正在全力进行淮海战役的华野与中野以沉重打击,于是华东国军也就没有必要撤出徐州,淮海战役的结局就会完全两样。即使不能全歼或重创华野与中野,国军的华北与华东两个重兵集团会合后,固守淮河与长江,江南也不至于被共军挥鞭而定。
; N8 `4 t+ [, C" c' F$ j( Z: b2 z8 J; I
毛泽东看出了这关键的一步棋。此前粟裕曾为他规划了内战大战略,那就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几个大歼灭战,力争把国军主力歼灭在江北。毛嘉纳忠言,及时放弃了渡江冒险的战略意图,改为与蒋在中原逐鹿。此时他看出了国军 兵力分布的重大缺陷,很怕傅作义集团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发给东野、东北局与华北局的电报就说,“蒋系”24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天唯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不论他将这个兵力使用于防守江南,还是先使用于淮海战场,接出徐州刘峙集团主力,然后集中约90个师的兵力布防长江下游两岸,对于 延缓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最后崩溃,自会起较大作用。因此,“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目的是抑留蒋、傅两系于华北,就地歼灭。(注25) * }! o* y9 J) | [1 C% M8 n9 s
' u+ V$ h6 d: ~" {7 C- @但问题是,共军根本没有兵力阻挡傅集团南撤。当时华北是共军实力最薄弱的地区,共军又普遍养成了害怕傅作义的心理。1948年2月23日,毛泽东致电聂荣臻、萧克等人,要他们坚决克服干部中怕傅作义的错误思想(注26)。连朱德都不得不承认:“在作战上他(傅作义──引者注)学了日本人的一些办法,也学了我们的一套,在华北方面他的力量现在远比我们大,所以傅作义是比较不好打的。”(注27)因此,傅作义集团若是南撤,毛泽东只能干瞪眼。既然不能武力制 止,那就只有靠厚黑学,想法从内部攻破堡垒,而这才是毛真正的拿手好戏。
* z' q+ j: E+ Z$ F5 O+ c" Q( q2 M. U! y9 g& I
蒋介石也同样看出了这步棋。在大众心目中,国共两党用兵的区别,似乎就是国府只知道死守地盘,而共军则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大踏步进退。这当然有一定事实依据。老蒋从建军那天起,就只知道北伐式攻防 战,以击溃敌军、攻占城市为胜利,没有歼灭战概念。而且,国民党是执政党,政府守土有责,又实行了宪政,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因此不能罔顾民意,轻易抛弃防地。陈诚在东北打了败仗后,国防部长白崇禧在国民大会作军事报告时,全体代表不约而同大喊:“杀陈诚以谢国人!”(注28)因此,要老蒋如共军那样,只考虑保存国军实力而不顾百姓死活,也确实有难处。
3 m. k2 z6 q& W- ]6 d( @8 H
|2 `: L2 w1 N4 T# T( B$ w. U但蒋介石并非咱们想像的那个饭桶,论战略眼光恐怕并不比毛差。他远不如毛的,是不会玩弄阴谋诡计,更缺乏对部下的控制能力。1948年3月间,他决心放弃东北,令东北集团撤至锦州。若这计划能按时实施,则国军两个集团就 连在一起,可以集中兵力作战,东北国军也不至于被全歼。然而卫立煌却抗命不从,蒋介石竟然奈何不得。双方争执不休,直到9月间辽沈战役开始,国府竟然什么决策都没有拿出来。辽沈战役开始后,卫立煌又百般破坏捣乱,再加上廖耀湘畏敌如虎,终至全军覆没。(注29)
5 B7 w: v, {! a4 u. M" f8 y( y7 {. W. u+ s
东北一失,华北就再不可能保住了。辽沈战役结束次日,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紧急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出两个方案,一案是趁华东野战军正集中兵力准备举行淮海战役、济南防守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令傅作义部南下袭取济南,以后即在山东地区作战。此案的好处是既可撤出华北部队,又可牵制华野,使其不能全 力进行淮海战役,从而减轻徐州剿总刘峙集团的压力,不利因素是从平津地区南下济南,要经过近千里的沦共区,沿途会遭到较大损失;另一案则是将傅作义全军南撤,第一步海运青岛,第二步再海运江南。(注30)(《新史记》第9 期) |
|